千里赣深一线牵,赣深高铁开通运营

发布时间:2021-12-13分类:轨道企业信息来源:中国铁建
【轨道交通网-RTAI 智慧城轨网-城市轨道交通门户网站讯】

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常态”。2014年12月9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12月10日,由铁四院设计,中铁十二局集团、中国铁建大桥局集团、中铁十六局集团、中铁十九局集团、中铁二十三局集团、中铁二十四局集团、中铁二十五局集团、中铁建设集团、中铁城建集团参与施工,铁一院、铁五院咨询监理的赣深高铁开通运营,赣南革命老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成功“牵手”。

串联两省 五市融湾

赣深高铁全长434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贯穿江西、广东两省五市,设赣州西、信丰西、河源东、惠州北、东莞南、深圳北等14个车站。建成通车后,赣州至深圳的列车运行时间将由7 个小时缩短为 2 个小时左右,南昌经赣州到深圳的最快旅行时间将缩短至 3.5 小时左右,大大拉近江西省特别是赣州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

赣深高铁不仅让赣州和深圳拉近了距离,还让沿线赣州、河源、惠州、东莞、深圳互联互通、携手并进。赣深高铁结束了赣南地区没有直达广东高速铁路的历史,也结束了河源市不通高铁的历史,广东全省由此实现“市市通高铁”目标。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京港高速的最南一段,赣深高铁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一条黄金高铁大通道,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落实国家“中部崛起计划”“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互联互通 路网延伸

赣深高铁以多条线路互联互通的方式,承载着疾驰的列车驶入不断密织的高铁版图中。

铁四院赣深高铁设计负责人尚永太表示,赣深高铁是一条互联互通之路,南端衔接沿海铁路、广深港客专,中部与广梅汕铁路、广汕铁路相衔接,北端沟通昌赣客专、赣龙铁路、渝长厦铁路、赣韶铁路等,并向北可延伸至北京,将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湾区辐射内陆的前沿优势,促进继京沪、京广高铁经济廊道成功建立后、形成新的南北向京九高铁经济廊道。

为了将赣深高铁顺利接入深圳北站,铁四院设计完成了全国首次大型高铁枢纽车站改造,通过“破旧扩新”提出了既有线无砟轨道插入道岔施工效率的材料、工艺、工法、机具措施,攻克了无砟轨道拆除、道岔铺设施工对既有线行车组织影响大等难题,从设计上为深圳北站改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山水相接 桥隧相连

一头挑起南岭山脉,一头挽住珠江入海口,赣深高铁穿越盆地、山区、丘陵、平原多种地貌。据统计,全线共有157座隧道、323座桥梁,桥隧比达到89.8%。

剑潭东江特大桥是全线跨度最大的桥梁,全长925米,主跨260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四线无砟轨道混凝土斜拉桥。大桥共分为135个节段、2座主塔、20对斜拉索,梁体庞大、塔梁结构复杂。其中,该桥15号块820吨的重量刷新了全国单节段桥体最重的记录。

柳城东江特大桥“一桥三跨”,跨越京九铁路、205过道以及东江。64个桩基施工平台50个出现发育比较大的溶洞,最大溶洞深度达30米……处在异常发育熔岩区的地质条件,是柳城东江特大桥施工的“拦路虎”。为了保现场施工,中铁二十五局集团建设者采取“一人对一桩”“一环一交底”的方式,对号入座、责任到人,根据列出的地质“危险清单”,明确处置措施的“药方”,采用“超深度大孔径旋挖钻+全套管跟进”工艺,解决了易塌孔、难成桩问题。

全长10.24公里的龙南隧道是赣深高铁“头号”重难点工程,为Ⅰ级高风险隧道。隧道最大埋深580米,沿线穿越12条断层发育带,最大日涌水量达1.8万立方米。针对龙南隧道地质条件差、高水压、软岩大变形、涌水突泥等不良地质重大风险,铁四院在勘察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开展大量的方案比选、专项研究和科研攻关工作,让列车顺利洞穿九连山,一路呼啸向南。

客家文化 一站一景

赣州是客家摇篮,全市95%的人口都是客家人。作为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从赣州出发,客家人不断南下,进入梅州、河源、惠州等地。

赣深高铁,也串起了粤赣人的寻根之旅。

由铁四院设计的龙南东站以“双龙聚首、赣南门户”为设计理念,从龙南围屋中汲取灵感,以客家民居围屋深挑檐的形象诠释出龙南东站的客家新韵。弧形的大屋顶犹如一座巨大的围屋,将四线桥梁包裹其中,桥上为站台,桥下为候车厅,上下进出站均在围屋之内,仿若当年围屋起居。

由中铁城建集团建设的惠州北站是全线规模最大的车站,站房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建筑形象提取罗浮山延绵起伏的气势,中部弧形的玻璃托起红色的斗拱,两侧层叠的水平线条犹如天鹅之翼,展现出惠州“鹅城”的腾飞态势。

秉承“一站一景”的理念,中铁建设集团对站房装饰装修进行深化设计,使站房与当地的文化符号深度融合。河源的客家风情和“三河之源”的特色贯穿河源区域站房设计,龙川西站以古朴大气的秦汉风格传递当地厚重的历史,光明城站则以线条简洁的壁画展现出深圳翻天覆地的风貌变幻。

跨江越河 生态优先

“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这条河便是惠州市民饮用水——东江水的源头。

东江作为珠江流域四大直流之一,是粤港重要的饮用水源和重点水质保护区。它为沿途的广州、深圳、河源、惠州、东莞和香港数千万人送去了甘甜的生活用水,被流域内的群众亲切的称之为“母亲河”。

赣深高铁三跨东江,随东江一路奔腾而下。铁四院坚持把零污染、保水质放在首位,大部分桥梁一孔跨越河道,同时减少水中墩设置,避免施工造成的河岸破坏。

潼湖特大桥是全线最长桥梁,穿越潼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为了满足湿地保护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涉水桥墩采用钢围堰施工并设置泥浆沉淀池,通过集中收集排水管道的方式减少河水污染,最终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银屏山隧道穿越被誉为广东“最美森林”之一的银瓶山自然保护区,对环保要求极高。在确保施工安全质量的同时,中铁十九局集团建设者严格落实“绿色施工”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大幅减少山体开挖及林地占用面积,采用机械配合人工开挖进洞,对施工排水进行严格沉降和净化处理,确保零污染,全力保护一级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优质、平安、绿色、和谐”的赣深高铁。

振兴之路 示范之路

赣州是共和国摇篮,也是长征开始的地方。

深圳是改革开放前沿,也是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赣深高铁,一头牵着革命老区,一头连着示范前沿,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振兴之路,铁路经过的赣南地区属于罗霄山连片贫困区,赣南及粤北地区也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是国家重点扶贫区域及革命老区。赣深高铁的开通将促进沿线经济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让红色血脉永续传承。

赣州被称为“世界橙乡”,全市脐橙种植面积170万亩,在赣州西站不远处,便有大型的脐橙采摘基地。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甘甜的赣南脐橙将走出果园驶向大湾区,滋润更多人的心田。

赣南还是全国最大的稀土金属生产基地,被称为“稀土王国”。赣深高铁的开通将打通运输瓶颈助力区域发展,对各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赣南与东南沿海区域性经济融合发展装上新引擎。

二十年多前,粤赣搭上了京九铁路的时代列车,在岁月的进程中,实现了见证了山河巨变。

二十多年后,赣深高铁满载老区人民振兴的深情厚望,奔向前程可期的广阔未来。

供稿:张启山

分享:

相关文章

未标题-1-01.png

RTAI 智慧城轨网  © 2021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苏ICP备20210343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