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发前打开手机,不仅能看地铁站内导航,还能提前了解天气预警信息和出行线路规划;按下站内的招援按钮,屏幕上的虚拟员工就能为乘客指路……今年年底,一批智慧地铁最新研究成果将实现从实验室走进地铁站,率先在地铁首都机场线应用。
2月10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高效运输与安全服务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工程在首都机场线北新桥站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全国首条全场景化的“智慧地铁”示范线路建设全面启动,并将在首都机场线进行完整线路的应用示范。
据介绍,北京地铁公司联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牵头开展“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高效运输与安全服务关键技术”研发。
该项目就中国超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现有体系在高密度网络、高强度客流条件下存在的行业突出问题,面向安全高效运行与服务新型架构体系重构重大需求,重点攻克城市轨道交通新型架构体系构建、安全保障与主动防控、网络高效韧性运行、时空信息网络与无人化服务、网络集约维护等关键技术与技术瓶颈,构建高效运输与安全服务集成系统平台,并在北京地铁进行示范应用,为全面提升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服务保障能力和运输效能,提供可复制、可移植的技术系统和应用范式。这也是北京地铁公司首次定向承担科技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北京地铁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魏运介绍,目前传统地铁采用单线运营、人工管理的模式。而“智慧车站”则可以打通地铁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设备之间的联动,并在地铁车站构建一套智能综控平台。
项目将按照新的模式,从客服、运行管理和安全、运维四个方面,重构目前现有运营体系,地铁新的运行模式,让运行更加高效,服务品质更高,体验更舒适便捷,运维更加集约,人员也能够降本增效。
在乘客服务方面,重点突破乘客智能交互服务技术、乘客智能诱导服务技术、服务信息精准发布与推送技术,构建无人化客服平台,实现乘客全时程出行的智能服务;
在运行管控方面,重点突破智能客流感知、网络化动态调度、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控制等关键技术,构建客流-车流耦合的路网级协同调度平台,建立实时客流-车流耦合的动态调度及列车控制联动机制,实现客流-车流的耦合优化和线网列车群的协同优化;
在主动安全方面,重点突破智能感知、在线监测等技术,对“人、机、环、管”四大要素进行提前感知、预判、预测和预警,构建主动安全防控平台,实现对风险要素的精准“知-辨”,建立由“治-控-救”三道防线组成的矩阵式安全管控体系;
在设备运维方面,重点攻克城轨关键装备感知增强技术、全生命周期服役评估增强技术和网络化智能维护能力增强等关键技术,开发网络化运维增强平台,实现维修资源的网络化调度和动态管理。
同时,开展智慧车站、智慧车辆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项目将依托北斗、EUHT(5G)、空间数字化、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将首都机场线打造成为全国首条全场景化的“智慧地铁”示范线路。“比如遇到极端天气,站内系统数据接入了气象数据,可以实时接收天气预警信息。结合这些预警信息,车站的智能检测设备可以对站外雨量和水位进行监测。遇到险情时,还能够自动启动相应设备,解决现场突发情况。” 魏运介绍说。
北京地铁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魏运介绍,通过北斗定位+多制式导航系统验证,乘客未来可以通过北京地铁APP、小程序等,在首都机场线享受精准的位置查询、路径规划等服务。通过实名常乘客快速进站服务、票务安检一体化服务,乘客可以缩短进站时间,提高出行效率。
站内的智能招援设备将成为北京地铁“数字1号员工”,不仅可以解答乘客疑问,还可以通过基于语音识别、知识图谱、语义理解等新兴技术,实现动态自学习。
同时,北京地铁还将建设智能客服中心平台,汇聚线上、线下服务,为乘客提供更加精准化、个性化服务;试点上线团体预约、AED应急联动等功能模块,丰富已有的爱心预约、失物招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