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全面投入应用智慧乘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2-08-21分类:头条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轨道交通网-RTAI 智慧城轨网-城市轨道交通门户网站讯】

近日,由商汤科技、智元汇等共同打造的智慧乘客服务平台,在成都地铁全线网12条运营线路全面投入应用,通过对安检、测温、检票等环节进行智能化升级,实现降本增效。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地铁还配备了全线网、全通道无接触式的“无感乘车”,这也是“无感乘车”全国首例应用于500公里以上超大线网。

为何要建设这一智慧乘客服务平台?商汤科技业务副总裁陈治华介绍称,当前,随着地铁线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运量的与日俱增、防疫常态化举措的严格落实,不仅安检工作会面临超高负荷,车站通行效率也迎来极大考验。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相关难题。同时,据了解,目前AI赋能城市轨道交通仍然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未来还有很多智能化场景亟待解锁。

地铁建设投资创新高,高峰期保障高效安全运营是关键

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以下简称中轨协)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大陆地区共有45个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其中地铁运营线路占比达到了78.8%。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地铁逐渐成为大中型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选择。2020年成都等6个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出行比率超50%。

一方面,相较于公交、私家车等交通工具,地铁相对准时,一般不会面临堵车的困境,也符合当前社会节能减排的需求;另一方面,当前地铁建设正在加速期,覆盖范围广,乘坐出行便利,中轨协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完成建设投资城市轨道交通6286亿元,创历史新高,超7000公里的建设规划线路正在实施中。

当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地铁出行,地铁的客运量也逐渐庞大。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城轨交通累计完成客运量近176亿人次,高峰小时断面客流最高近6万人次,这对于地铁运营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也对居民的乘坐体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安全问题一直是地铁运营最大的难题,这其中包括扶梯、电梯、台阶等易发生危险的场景,也包括人员拥挤、夹带危险物品等人为因素,同时列车在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灌水、落石等危险因素。

同时,随着地铁建设规模的增大以及与商业体的结合,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也成为提升地铁运营质量的一个方向。“在复杂的空间里,如何提升市民的出行服务,实现美好出行;根据不同站点的出行情况做到车辆的智能调度,缓解拥挤压力,都是需要解决的服务问题。”陈治华表示。

此外,今年8月,《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发布,其中指出“对普通公众来说,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佩戴口罩成为当前乘坐地铁的必备防疫举措,但进站时如果需要摘下口罩进行验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毒感染的风险。

根据最新人口普查结果,人口正在逐渐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与2010年相比,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这意味着地铁出行的乘客在未来将会更多,地铁运营面临的人流和安全压力亟待解决,居民的乘坐体验亟待提升。

科技赋能地铁运营:智慧安检、智慧测温、无感通行

科技是解决目前地铁运营困境的利器,用自动化技术代替人工,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中轨协数据显示,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超50%,同比增长3.5%。

近几年,相关机构也发布了文件和报告强调智慧化运营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性。2020年3月,中轨协发布了《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提出要“推进信息化,发展智能系统,建设智慧城轨”。

去年10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城市轨道交通蓝皮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报告(2019~2020)》,其中提到,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不断发展进步,打造高度智能化的运输组织和客运服务已成为必然趋势,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将迎来全新的智能时代。

近日,在成都地铁全线网12条运营线路全面投入应用的“三合一”智慧乘客服务平台,便是科技赋能地铁运营的最新例子。“三合一”智慧乘客服务平台涵盖智慧安检、智慧测温、智慧票务三大智能系统。

其中,智慧票务系统的最大亮点便是无接触式“无感乘车”系统,乘客出入闸机时,无须再掏出车票或手机停驻,也无需摘戴口罩,只要面向设备,待系统核验确认后直接过闸。据商汤科技介绍,即使在复杂光照、多人等场景下,也能精准完成,并避免伪造、照片等盗刷、代刷行为。

此次在成都上线的智慧乘客服务平台共计覆盖287座车站,超过700个安检点和8500个闸机,体量和规模较为庞大,为平台的上线带来了挑战。

智元汇智慧乘客服务平台项目实施负责人蒲磊介绍称,不同的线路或车站的自动售检票系统(AFC)集成商不同,对于不同设备、系统快速完成统一升级、改造、集成,是项目的一大难点。“连续7个月,团队所有人每晚在地铁停运后进行调试,最高峰的时候一个晚上完成30个站的技术测试。”蒲磊说。

无需摘戴口罩实现“无感通行”过闸,既是此次项目的亮点也是难点。

蒲磊介绍说,“此次上线的系统对交互过程时间有严格要求,每秒钟需要同时处理1万人并在300毫秒内完成比对,时效性要求高、范围大,是目前全国公共交通场景里规模较大、难度较高的。”

“无感通行”需要在千万级底库和高并发环境下,进行高精度、低延迟的1:N比对,技术挑战和部署难度之高前所未有。据商汤科技介绍,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从信息获取、识别、比对、支付到票务平台的整个流程处理只需不到200ms,乘客过闸时没有任何延迟感。

未来的智慧车站:相关部门统筹规划,更多智能化场景解锁

根据市场调查,目前全国总共有超过29个城市参与建设或有意向建设智慧车站。虽然目前科技赋能车站已经实现了诸多突破,但仍然还处于探索阶段。

在陈治华看来,“智慧车站不可能一次性建成,需要从大数据系统架构出发,进行顶层设计与建设规划,从相对独立的项目建设模式,转到可成长型系统的持续建设,这涉及到不同部门的协调与统筹,还需要逐渐形成共识。”

同时,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智能化场景即将解锁。商汤科技目前研发的地铁运营智能化场景,“包括地铁智能视觉系统,即通过多算法的识别与GPU集群支撑系统,实现对场景中危险因素智能识别,自动告警,防止危险的发生;地铁美好出行系统,以AR导航为核心技术,为出行者提供最优的地铁出行方案,包括哪里下车、哪里进站、到哪里吃美食等。”

科技的发展总是可以突破人类的想象,畅想未来的智慧车站,陈治华认为AI除了可以赋能无感通行,还有很多可能性。通过构建人与站、人与车、人与物、人与人的及时感知、识别、分析、决策、互动的智能化融合分析系统,全面提升车站运营能力,实现市民的美好出行。

分享:

相关文章

未标题-1-01.png

RTAI 智慧城轨网  © 2021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苏ICP备2021034379号-2